如何阻止量子纠缠_量子技术防止黑客攻击

hacker|
273

但量子通讯真的是“气死黑客”的未来科技吗

量子通信只是用在加密通信领域,使得密钥分发在理论上绝对安全,但并不代表它可以阻止黑客入侵,它只是保证通信的安全,如果是电脑系统有漏洞一样是不安全的,就比如说一个协议是加密通信协议,而且使用了最新的量子加密通信,但是这个协议在解析上有漏洞,然后黑客用此协议发送了一段信息,这段信息中实际上包含了入侵代码来利用这个漏洞。在这里,实际上入侵代码本身也是用量子通信进行加密(因为它是用这个加密协议进行发送的),但是在接收方,通信过程没有任何问题,接收后对信息进行解析时却会触发漏洞,进而受到入侵。

量子计算机有什么用?它是如何运作的?

当量子力学遇到电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就诞生了。计算机的最小单位是一个比特。由于计算机是二进制的,这个比特要么是1,要么是0,没有其他选择,比如说信息。1010,包含四个比特,八个比特组成1B,1024B等于1K,1024K等于1M,1024M等于1G,以此类推。量子计算利用亚原子粒子的不可分性和不可复制性、量子纠缠和并行计算能力,比传统计算机更快地进行计算,并使用更少的能源。传统计算机使用晶体管(类似于开关)的特性,可以开启或关闭。

这个基本单位,我们称之为比特,在数学上可以用二进制的零和一表示。这就是计算机硬件更底层的信息表示。而量子计算机,是利用量子 "叠加"、"纠缠"、"干涉 "的物理特性,计算和设计硬件的。量子计算机需要特殊的算法来进行数学运算,与传统计算机的二进制相对应。我们知道,传统计算机的二进制计算依靠的是芯片中的晶体管,简单理解就是通电时为1,断电时为0。

现代计算机的晶体管虽然越来越小,为了提高计算能力晶体管只能不断叠加,集成度很高,但数量很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就导致科学发展中的光子计算、生物、计算、量子计算等领域解决了摩尔定律造成的大量能耗和计算能力瓶颈问题。

量子计算机的运行原理与现有计算机完全不同,使其成为解决特定数学问题的理想选择,如寻找非常大的素数。由于素数在密码学中非常重要,量子计算机可能很快就能破解许多保证我们网上信息安全的系统。由于这些风险,研究人员已经在努力开发能够抵御量子黑客攻击的技术,而另一方面,基于量子的密码系统可能比传统的类比法更安全。

逆战塔防量子能防派大星屏蔽吗

不能。《逆战》是一款多人在线射击游戏,不支持塔防量子能防派大星屏蔽功能。

Science:迈向量子互联网

一个利用量子纠缠在远方用户之间建立密切联系的量子 *** 正在形成。

撰文 | Gabriel Popkin

译者 | 潘佳栋

审校 | 刘培源、晏丽

当一束优雅的蓝色激光进入一个特殊的晶体中时,在晶体里其变成红色,这表明每个光子都分裂成一对能量较低的光子,并且产生了一种神秘的联系。这些粒子“纠缠”在一起,就像同卵双胞胎一样相互联系。尽管住在遥远的城市,它们却知道彼此的想法。光子穿过一团乱麻,然后轻轻地将它们编码的信息存入等待的原子云 (clouds of atoms) 中。

“这种变换有一点像魔法”,石溪大学的物理学家伊登·菲格罗亚 (Eden Figueroa) 欣喜若狂。他和同事们在几个实验室长凳上炮制了这个装置,上面堆满了镜头和镜子。但是他们心中有一个更大的想法。

图1:伊登·菲格罗亚 (Eden Figueroa) 正试图将微妙的量子信息从实验室引入互联世界

到年底,美国更大的都会区,包括纽约市郊区的司机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为一个新的、可能具有革命性意义的 *** 的薄弱环节而努力:一个通过像菲格罗亚实验室那样的纠缠光子联系在一起的“量子互联网” 。

数十亿美元已经被投入到量子计算机和传感器的研究中,但许多专家表示,这些设备只有在远距离相互连接时才会迅速发展。就像 *** 将个人计算机从美化的打字机和 游戏 机转变为不可或缺的电信设备一样,这一愿景和 *** 的这一方式相似。

纠缠是一种奇怪的量子力学性质,尽管它曾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嘲笑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但是研究人员仍希望能够在远距离建立紧密的、瞬时的联系。量子互联网可以将望远镜连接成超高分辨率的阵列、精确地同步时钟、为金融和选举建立安全的通信 *** 、并使得从任何地方进行量子计算成为可能。它还可能催生出没有人想象过的应用程序。

然而,将这些脆弱的联系放入温暖、嗡嗡作响的世界并非易事。如今存在的大多数传输链只能将纠缠的光子发送到相距仅几十公里的接收器。同时,量子连接是短暂的,它会随着光子的接收和测量而被破坏。研究人员希望可以无限期地维持纠缠,利用光子流在全球范围内编织持久的量子连接。

为此,他们将需要光中继器在量子通信 *** 中的等价物。光中继器是当今电信 *** 的组件,可在数千公里的光纤中保持强光信号。几个团队已经展示了量子中继器的关键组成部分,并表示他们在构建扩展 *** 的道路上进展顺利。“我们已经解决了所有的科学问题,”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米哈伊尔·卢金 (Mikhail Lukin) 说,“我非常乐观地认为,在5到10年内……我们将拥有大陆级别的量子 *** 原型。”

1969年10月29日晚 (即Woodstock音乐节刚结束2个月,越战正在爆发)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生查理·克莱恩 (Charley Kline) 向位于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的斯坦福研究所中500多公里外的计算机发送了一条消息。这标志着美国高等研究计划署 *** (th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ARPANET) 开始建立。从那个不稳定的双节点开始——克莱恩的预期信息是“login”,但在系统崩溃之前只有“lo”通过——互联网已经扩展到今天的全球 *** 。大约 20 年前,物理学家开始猜测相同的基础设施是否可以穿梭于更奇特的东西:量子信息。

1994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一位名叫彼得·肖尔 (Peter Shor) 的数学家设计了一种量子代码,可以破解当时领先的加密算法,这是经典计算机无法做到的。肖尔的算法表明,量子计算机具有使非常小的或冷的物体同时以多种“叠加”状态存在的能力,这可能具有爆炸级的应用——破解密码。他们花费了长达数十年的努力来构建量子计算机。一些研究人员想知道量子互联网是否会极大地增强这些机器的能力。

但是建造一台量子计算机已经足够令人却步了。就像纠缠一样,对纠缠至关重要的叠加状态是脆弱的,在被外界测量或以其他方式干扰时会崩溃。由于该领域专注于通用量子计算机,将这些计算机连接起来的想法大多被规划到遥远的未来。菲格罗亚打趣说,量子互联网变得“就像量子计算机的时髦版本”。

之一个能够传输单个纠缠光子的量子 *** 已经初具规模。2017年中国的一份报告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颗名为“墨子号”的量子卫星将纠缠粒子对发送到相距 1200 公里的地面站 ( Science , 16 June 2017, p. 1110) 。这一成就在华盛顿特区引发了担忧,最终导致了 2018 年《国家量子倡议》法案 ( National Quantum Initiative Act ) 的通过,该法案由当时的总统唐纳德·特朗普 (Donald Trump) 签署成为法律,旨在推动美国的量子技术的进步。美国能源部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DOE) 在 4 月份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美国量子互联网发展的设想,宣布斥资2500万美元用于量子互联网的研发,以连接国家实验室和大学。“让我们将我们的科学设施连接起来,证明量子 *** 是有效的,并为该国其他地区提供一个框架,让其继续并扩大规模。”最近才开始领导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的克里斯·法尔 (Chris Fall) 说。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家潘建伟领导的中国小组继续发展其量子 *** 。根据1月份 Nature 的一篇论文,纠缠粒子现在可以跨越 4600 多公里,使用光纤和非量子中继。其他国家也已经证明了更短距离的量子连接。

量子通信行业和 *** 开始通过一种称为量子密钥分发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 的 *** ,将最初的链接用于安全通信。QKD使双方能够通过对纠缠光子对进行同时测量来共享密钥。量子连接可以防止密钥被篡改或窃听,因为任何干预测量都会破坏纠缠,用密钥加密的信息可以通过普通渠道传递。QKD 被用于确保瑞士选举的安全,并且银行已经对其进行了测试。但许多专家质疑其重要性,因为更简单的加密技术也不受已知攻击的影响,包括Shor算法。此外,QKD不能保证发送和接收节点的安全,这些节点仍然容易受到攻击。

成熟的量子 *** 的目标更高。“它不仅会传输纠缠粒子”,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物理学家尼尔·齐默曼 (Neil Zimmerman) 说,“它将纠缠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分配”,使设备能够长时间纠缠,从而共享和利用量子信息。 ( Science , 19 October 2018, 10.1126/science.aam9288)

在量子 *** 的发展中,科学可能是首先受益的。量子 *** 的一种可能的用途是超长基线干涉测量。该 *** 将全球的射电望远镜连接起来,有效地创造了一个强大的单一、巨大的天线,足以对遥远星系中心的黑洞进行成像。将远距离的光学望远镜收集到的光组合起来更具挑战性。但是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些方案,可以在量子存储器中捕获望远镜收集的光,并使用纠缠光子提取和合并其相位信息,这是超高分辨率的关键。分布式纠缠量子传感器还可以为暗物质和引力波带来更灵敏的探测器 *** 。

量子 *** 更实际的应用包括超安全选举和防黑客通信,这使得信息本身,而不仅仅是用于解码它的密钥,能够像在QKD中密钥一样在纠缠节点之间共享。纠缠也可以同步原子钟,并防止在它们之间积累信息的延迟和错误。除此之外,量子 *** 还可以提供一种连接量子计算机的 *** ,增强量子计算机的能力。在未来一定的时间里,每个量子计算机可能会被限制在几百个量子比特,但如果纠缠在一起,它们可能能够处理更复杂的计算。

进一步考虑这个想法,一些人还设想了一种云计算的模拟,即所谓的盲量子计算 (Blind quantum computing) 。人们的想法是,有朝一日,最强大的量子计算机将位于国家实验室、大学和公司,就像今天的超级计算机一样。药物和材料设计师或股票交易员可能希望在不泄露程序内容的情况下从远处运行量子算法。理论上,用户可以在与远程量子计算机纠缠在一起的本地设备上对问题进行编码——利用远程计算机的能力,但同时不泄漏该问题的信息。

“作为一名物理学家,我认为盲量子计算非常漂亮。”因斯布鲁克大学的特蕾西·诺瑟普 (Tracy Northup) 说。

研究人员对完全纠缠 *** (fully entangled networks) 进行了早期研究。2015 年,魏纳 (Wehner) 及其同事将光子与氮原子中的电子自旋纠缠在一起,它们被包裹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校园内相距1.3公里的两颗小钻石中。然后光子被发送到一个中间站,在那里它们相互作用以纠缠钻石节点。该实验创造了“调制”纠缠的距离记录,这意味着研究人员可以确认并使用它,并且这种联系持续了长达几微秒。

然而,更广泛的 *** 可能需要量子中继器来复制、校正、放大和重新广播几乎每个信号。尽管中继器是经典互联网中相对简单的技术,但量子中继器必须避开“不可克隆”定理——即从本质上讲,量子态不能被复制。

图2:量子 *** 将由纠缠的光子编织在一起,这意味着它们共享一个量子态。但是这需要量子中继器在遥远的用户之间中继脆弱的光子。

一种流行的量子中继器设计从两个相同的、不同来源的纠缠光子对开始,每对中的一个光子飞向遥远的端点,这些端点可能是量子计算机、传感器或其他中继器。让我们称它们为Alice和Bob,因为量子物理学家习惯这样做。

每对光子的另一半向内拉,朝向中继器的中心。该设备必须捕获先到达的光子,将其信息导入量子存储器 (可能是钻石或原子云) ,纠正在传输过程中积累的错误,并对其进行处理,直到另一个光子到达。然后中继器需要以纠缠遥远的光子双胞胎的方式将两者联系起来。这个过程被称为纠缠交换 (entanglement swapping) ,在遥远的端点Alice和Bob之间创建了一个链接。其他的中继器可以将Alice连接到Carol,将Bob连接到Dave,最终跨越很远的距离。

菲格罗亚将他建造这种设备的动力追溯到他2008年在卡尔加里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这位出生于墨西哥的年轻物理学家描述了他如何将原子与光纠缠在一起之后,一位理论学家问他要如何处理这个装置。“当时我真丢脸,我没有答案。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我可以玩的玩具。”菲格罗亚回忆道。“他告诉我:‘量子中继器就是你要做的。’”

受到启发,菲格罗亚在来到石溪之前就在马克思·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研究了该系统。他很早就确认商用的量子中继器应该在室温下运行——这与大多数量子实验室的实验不同,后者在非常冷的温度下进行,以更大限度地减少可能扰乱脆弱量子态的热振动。

菲格罗亚希望将铷蒸气作为中继器的一个组件,即量子存储器。铷原子是锂和钠的同族元素,对科学家很有吸引力,因为它们的内部量子态可以通过光来设置和控制。在菲格罗亚的实验室中,来自分频晶体的纠缠光子进入每个包含 1 万亿个左右铷原子的塑料细胞 (cells) 。在那里,每个光子的信息被编码为原子之间的叠加,在那里它持续几分之一毫秒——这对于量子实验来说非常好。

菲格罗亚仍在开发第二阶段的中继器:使用计算机控制的激光脉冲来纠正错误并维持云的量子态。然后,额外的激光脉冲会将携带纠缠的光子从存储器发送到测量设备,以与最终用户发生纠缠。

卢金使用不同的介质构建量子中继器:包裹在钻石中的硅原子。传入的光子可以调整硅电子的量子自旋,从而产生潜在的稳定记忆。论文中,他的团队报告捕获和存储量子态的时间超过五分之一秒,远远长于铷存储器。2020年一篇发表在 Nature 上的文章中指出,尽管必须将钻石冷却到绝对零上几分之一度的范围内,但卢金表示制冷器正在变得紧凑和高效, “现在这是我最不担心的。”

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魏纳和她的同事也在推动钻石 *** ,但使用氮原子而不是硅。上个月在 Science 杂志上,该团队报道了在实验室中纠缠三颗钻石,创建了一个微型量子 *** 。首先,研究人员使用光子纠缠了两种不同的钻石:Alice和Bob。在Bob中,纠缠从氮转移到碳核中的自旋:一种长寿命的量子存储器。然后在Bob的氮原子和第三颗钻石Charlie之间重复纠缠过程。研究人员对 Bob的氮原子和碳核进行联合测量然后将纠缠转移到第三颗钻石,即Alice到Charlie。

实验负责人、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物理学家罗纳德·汉森 (Ronald Hanson) 说,尽管该实验距离比现实世界的量子 *** 需要的距离短得多、效率也低得多,但可控的纠缠交换证明了量子中继器的工作原理,这是“从未被做过的事情”。

潘建伟的团队还展示了一个部分中继器,其中原子云作为量子存储器。但在2019年发表在 Nature Photonics 上的一项研究中,他的团队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早期原型:通过平行光纤发送大量的纠缠光子,至少有一个可能在旅途中幸存下来。潘建伟说,虽然这可能避免对中继器的需求,但该 *** 需要能够纠缠至少数百个光子,而他目前的记录是12个光子。使用卫星产生纠缠是潘建伟正在开发的另一项技术,也可以减少对中继器的需求,因为光子在太空中的存在时间比通过光纤长得多。

大多数专家都认为,真正的量子中继器还需要数年时间,最终可能会使用当今量子计算机中常见的技术,例如超导体或俘获离子,而不是钻石或原子云。这样的设备需要捕获几乎所有击中它的光子,并且可能需要至少几百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来校正和处理信号。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好的量子计算机可以推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这反过来又可以增强量子计算。

在物理学家努力打造完美中继器的同时,他们正在将单个大都市区内的站点连接起来,因为它们不需要中继器。在2月发布到 arXiv 的一项研究中,菲格罗亚将他的实验室中两个原子云存储器中的光子通过79公里的商业光纤发送到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在那里光子被合并——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小组朝着这种端到端类型的纠缠迈出了一步。到明年,他计划在他的大学和他的创业公司Qunnect的纽约办公室之间部署两个量子存储器,并把它们压缩到一个微型冰箱的大小,看看它们是否能提高光子在旅途中幸存下来的几率。

波士顿、洛杉矶和华盛顿特区也正在建设量子 *** ,两个 *** 将把伊利诺伊州的阿贡国家实验室和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与芝加哥地区的几所大学连接起来。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希望很快将他们创纪录的长期纠缠扩展到荷兰海牙的商业电信设施,而其他新兴 *** 正在欧洲和亚洲不断发展。

这些量子 *** 最终目标是使用中继器将这些小型 *** 连接到洲际互联网。但首先,研究人员面临着更简单的挑战,包括建造更好的光子源和探测器、更大限度地减少光纤连接处的损耗,以及在特定量子系统 (例如原子云或钻石) 的固有频率和电信光纤传导的红外波长之间有效地转换光子。“那些现实世界的问题,”齐默曼说,“实际上可能比光纤衰减的问题更大。”

图3:微小钻石中的杂质原子(如该芯片的核心)可以存储和传递量子信息。

有些人怀疑这项技术是否是在炒作。“纠缠是一种非常奇怪、非常特殊的性质”,陆军研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库尔特·雅各布斯说, “它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应用程序。” 例如,对于时钟同步,与经典 *** 相比量子 *** 的优势仅体现在纠缠设备数量的平方根上,量子 *** 需要连接9个设备才能获得经典 *** 3倍的收益。三倍增益需要连接九个时钟——可能会遇到高于它的价值的问题。“拥有功能性量子 *** 总是比经典 *** 更难。”雅各布斯说。

对于这种怀疑,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学家大卫·奥沙洛姆 (David Awschalom) 反驳说,“我们正处于量子技术的晶体管阶段。” 晶体管于1947年被发明出来,几年之后,公司才发现它在收音机、助听器和其他设备中的用途。如今,每一台新电脑、智能手机和 汽车 的芯片中,都蚀刻了数以亿计的晶体管.

未来几代人可能会像我们怀念阿帕网 (ARPANET) 一样回望此刻——作为互联网的纯婴儿版本,阿帕网的巨大潜力当时没有得到认可和商业化。“你可以肯定,我们还没有想到这项技术将做的一些最重要的事情”,奥沙洛姆说:“如果你相信已经做了最重要的事情,那说明你太傲慢了。”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集智俱乐部”。

原文地址:

量子卫星真的能避免黑客行为吗

量子通信并不是避免黑客行为,只是其协议能使其发现在其通信中存在的窃听的“黑客行为”,而抛弃不安全的信息或秘钥。

量子技术是什么,有哪些应用呢?

数千年来,人类一直依靠天生的直觉来认识自然界运行的原理。虽然这种方式让我们在很多方面误入歧途,譬如,曾一度坚信地球是平的。但从总体上来说,我们所得到的真理和知识,远远大过谬误。正是在这种虽缓慢、成效却十分积极的积累过程中,人们逐渐摸索总结出了运动定律、热力学原理等知识,自身所处的世界才变得不再那么神秘。于是,直觉的价值,更加得到肯定。但这一切,截止到量子力学的出现。

量子起源

这是被爱因斯坦和玻尔用“上帝跟宇宙玩掷骰子”来形容的学科,也是研究“极度微观领域物质”的物理学分支,它带来了许许多多令人震惊不已的结论——科学家们发现,电子的行为同时带有波和粒子的双重特征(波粒二象性),但仅仅是加入了人类的观察活动,就足以立刻改变它们的特性;此外还有相隔千里的粒子可以瞬间联系(量子纠缠):不确定的光子可以同时去向两个方向(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更别提那只理论假设的猫既死了又活着(薛定谔的猫)……

诸如以上,这些研究结果往往是颠覆性的,因为它们基本与人们习惯的逻辑思维相违背。以至于爱因斯坦不得不感叹道:“量子力学越是取得成功,它自身就越显得荒诞。”

到现在,与一个世纪之前人类刚刚涉足量子领域的时候相比,爱因斯坦的观点似乎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共鸣。量子力学越是在数理上不断得到完美评分,就越显得我们的本能直觉竟如此粗陋不堪。人们不得不承认,虽然它依然看起来奇异而陌生,但量子力学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已经为人类带来了太多革命性的发明创造。正像詹姆斯·卡卡廖斯在《量子力学的奇妙故事》一书的引言中所述:“量子力学在哪?你不正沉浸于其中吗。”

陌生的量子,不陌生的晶体管

美国《探索》杂志在线版给出的真实世界中量子力学的一大应用,就是人们早已不陌生的晶体管。

1945年的秋天,美国军方成功制造出世界上之一台真空管计算机ENIAC。据当时的记载,这台庞然大物总重量超过30吨,占地面积接近一个小型住宅,总花费高达100万美元。如此巨额的投入,注定了真空管这种能源和空间消耗大户,在计算机的发展史中只能是一个过客。因为彼时,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已在加紧研制足以替代真空管的新发明——晶体管。

晶体管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同时扮演电子信号放大器和转换器的角色。这几乎是所有现代电子设备最基本的功能需求。但晶体管的出现,首先必须要感谢的就是量子力学。

正是在量子力学基础研究领域获得的突破,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尤金·瓦格纳及其学生弗里德里希·塞茨得以在1930年发现半导体的性质——同时作为导体和绝缘体而存在。在晶体管上加电压能实现门的功能,控制管中电流的导通或者截止,利用这个原理便能实现信息编码,以至于编写一种1和0的语言来操作它们。

此后的10年中,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 *** 和改良了世界首枚晶体管。1954年,美国军方成功制造出世界首台晶体管计算机TRIDAC。与之前动辄楼房般臃肿的不靠谱的真空管计算机前辈们相比,TRIDAC只有3立方英尺大,功率不过100瓦。今天,英特尔和AMD的尖端芯片上,已经能够摆放数十亿个微处理器。而这一切都必须归功于量子力学。

量子干涉“搞定”能量回收

无论怎样心怀尊敬,对于我们来说,都不太容易能把量子力学代表的理论和它带来的成果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听起来就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而“能量回收”就是个例子。

每次驾车出行,人们都会不可避免地做一件负面的事情——浪费能量。因为在发动机点燃燃料以产生推动车身前进的驱动力同时,相当一部分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失,或者直白地说,浪费在空气当中。对于这种情况,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人员试图借助量子力学中的量子干涉原理来解决这一问题。

量子干涉描述了同一个量子系统若干个不同态叠加成一个纯态的情况,这听起来让人完全不知所谓,但研究人员利用它研制了一种分子温差电材料,能够有效地将热量转化为电能。更重要的是,这种材料的厚度仅仅只有百万分之一英尺,在其发挥功效时,不需要再额外安装其他外部运动部件,也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研究团队表示,如果用这种材料将汽车的排气系统包裹起来的话,车辆因此将获得足以点亮200只100瓦灯泡的电能——尽管理论让人茫然,但这数字可是清晰可见的。

该团队因此对新型材料的前途充满信心,确定在其他存在热量损失的领域,该材料同样能够发挥作用,将热能转变为电能,比如光伏太阳能板。而我们只需知道,这都是量子干涉“搞定”的。

不确定的量子,极其确定的时钟

作为普通人,一般是不会介意自己的手表快了半分钟,还是慢了十几秒。但是,如果是像美国海军气象天文台那样为一个国家的时间负责,那么这半分半秒的误差都是不被允许的。好在这些重要的组织单位都能够依靠原子钟来保持时间的精准无误。这些原子钟比之前所有存在过的钟表都要精确。其中最强悍的是一台铯原子钟,能够在2000万年之后,依然保持误差不超过1秒。

看到这种精确的能让人紊乱的钟表后,你也许会疑惑难道真的有什么人或者什么场合会用到它们?答案是肯定的,确实有人需要。比如航天工程师在计算宇宙飞船的飞行轨迹时,必须清楚地了解目的地的位置。不管是恒星还是小行星,它们都时刻处在运动当中。同时距离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一旦将来我们飞出了所在星系的范围,留给误差的边际范围将会越来越小。

那么,量子力学又与这些有什么关系呢?对于这些极度精准的原子钟来说,导致误差产生的更大敌人,是量子噪声。它们能够消减原子钟测量原子振动的能力。现在,来自德国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通过调整铯原子的能量层级来抑制量子噪声程度的 *** 。它们目前正在试图将这一 *** 应用到所有原子钟上去。毕竟科技越发达,对准时的要求就越高。

量子密码之战无不胜

斯巴达人一向以战斗中的勇敢与凶猛闻名于世,但是人们并不能因此而轻视他们在谋略方面的才干。为了防止敌人事先得知自己的军事行动,斯巴达人使用一种被称作密码棒的东西来为机密信息加密和解密。他们先将一张羊皮纸裹在一根柱状物上,然后在上面书写信息,最后再将羊皮纸取下。借助这种方式,斯巴达的军官能够发出一条敌人看起来语无伦次的命令。而己方人员只需再次将羊皮纸裹在同等尺寸的柱状物上,就能够阅读真正的命令。

斯巴达人朴素的技巧,仅仅是密码学漫长历史的开端。如今,依靠微观物质一些奇异特性的量子密码学,已经公开宣称自己无解。它是一种利用量子纠缠效应、基于单光子偏振态的全新信息传输方式。其安全之处在于,每当有人闯入传输 *** ,光子束就会出现紊乱,每个结点的探测器就会指出错误等级的增加,从而发出受袭警报;发送与接收双方也会随机选取键值的子集进行比较,全部匹配才认为没有人窃听。换句话说,黑客无法闯入一个量子系统同时不留下干扰痕迹,因为仅仅尝试解码这一举动,就会导致量子密码系统改变自己的状态。相应的,即便有黑客成功拦截获得了一组密码信息的解码钥匙,那他在完成这一举动的同一时刻,也导致了密钥的变化。因而当合法的信息接收者检查钥匙时,就会轻易发现端倪,进而更换新的密钥。

量子密码的出现一直被视为“绝对安全”的回归,不过,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拥有1000多年前那部维京时代海盗史的挪威人,已经打破了量子密码无解的神话。借助误导读取密码信息的设备,他们在不尝试解码的条件下,就获得了信息。但他们承认,这只是利用了现存技术上的一个漏洞,在量子密码术完善后即可趋避。

随机数发生器:上帝的“量子骰子”

所谓的随机数发生器,并不是老派肥皂剧中那些奇幻神秘的玩意。它们借助量子力学,能够召唤出真正的随机数。不过,科学家们为什么要不辞劳苦地深入量子世界来寻找随机数,而不是简单轻松地抛下硬币、掷个骰子?答案在于:真正的随机性只存在于量子层级。实际上只要科学家们收集到关于掷骰子的足够信息,那么他们便能够提前对结果做出预测。这对于轮盘赌博、彩票甚至计算机得出的开奖结果等等,统统有效。

然而,在量子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绝对无法预测的。马克斯·普朗克大学光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正是借助这一不可预知性, *** 出了“量子骰子”。他们先是通过在真空中制造波动来产生出量子噪声,然后测量噪声所产生的随机层级,借此获得可以用于信息加密、天气预演等工作的真正随机数字。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骰子被安装在固态芯片上,能够胜任多种不同的使用需求。

我们与激光险些失之交臂

与量子力学的经历相似,激光在早期曾经也被认为是“理论上的巨人,实际应用上的侏儒”。但今天,无论是家用CD播放器,还是“导弹防御系统”,激光已经在当代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不过,如果不是量子力学,我们与激光的故事,很可能是以“擦身而过”而收场。

激光器的原理,是先冲击围绕原子旋转的电子,令其在重回低能量级别时迸发出光子。这些光子随后又会引发周围的原子发生同样的变化,即发射出光子。最终,在激光器的引导下,这些光子形成稳定的集中束流,即我们所看到的激光。当然,人们能够知晓这些,离不开理论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及其发现的量子力学原理。普朗克指出,原子的能量级别不是连续的,而是分散、不连贯的。当原子发射出能量时,是以在离散值上被称作量子的最小基本单位进行的。激光器工作的原理,实际上就是激发一个特定量子散发能量。

专门挑战极端的超精密温度计

如果用普通的医用温度计,去测量比绝对零度低百分之一的温度,这支温度计的下场可想而知。那么如何去对付这样的极端温度呢?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支可以对付这些情况的神奇温度计。它不仅能在极端环境中保持坚挺,更能够提供无比精确的数值。

为 *** 这种温度计,研究团队必须重新梳理温度计的设计思路。比如获得精确数值的方式。幸运的是,在追寻精确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借助量子隧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就像钻入山体内部而不是在其表面爬上爬下,粒子在穿越势垒的过程中,产生出了量子噪声。使用研究团队的量子温度计去测量这些噪声,便能够精确地得出实验物体的温度。

虽然这种温度计对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在科学实验室,尤其是那些需要极低温度环境的材料实验室它就可以大展身手了。现在,研究者们还在努力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该温度计的精确性,并期望随着它应用范围的拓展,更极端的科研环境都可以从中受益。

量子能量转能加载驻波技术

量子能量转能加载驻波技术。主要的原理是依托高科技量子能量舱。产品在进入舱体后经过“声、光、电、磁”等物理介入方式,进行能量植入。

并且,在物质的分子层面进行驻波植入,也不会改变物质原有的分子结构和属性。量子植入后的产品在理论上无半衰期,目前实验室中现有的量子产品已经过了17年,依然保持着饱和的量子能量。

人人都爱量子计算机

在196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英特尔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对计算机技术的未来发展,做了一些粗陋但却意义深远的预测。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日后著名的摩尔定律:每平方英尺集成电路上晶体管的数量,每18个月便会翻两倍。这一定律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现在,摩尔定律似乎走到了尽头,因为到2020年,硅芯片将会达到自身的物理极限,而随着晶体管体积的不断缩小,它们将开始遵循量子世界的各种规律。

和量子世界的规律“抱有敌意”相比,顺应量子时代或许才是人们更好的选择。今天,那些从事量子计算机研究的科学家做的正是这件事情。相比传统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并行处理。借助并行处理的能力,量子计算机能够同时处理多重任务,而不是像传统计算机那样还要分出轻重缓急。量子计算机的这一特性,注定它在未来将以指数级的速度超越传统计算机。

不过,在量子计算成为现实之前,科学家们还需要克服一些艰难挑战。比如,量子计算机使用的是比传统比特存储能力高出许多的量子比特,但是不幸的是,量子比特非常难以创造出来,因为这需要多种粒子共同组成 *** 。直到现在,科学家只能够一次性将12种粒子缠连起来。而量子计算机若要实现商业化应用,至少需要将这个数字增加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远距传输从科幻到现实

科幻片,尤其是太空题材的,更爱远距传输:偌大的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神秘消失,不需要任何载体的携带,又在另一个地方瞬间出现。

远距离传输就是量子态隐形传输,是在无比奇特的量子世界里,量子呈现的“纠缠”运动状态。该状态的光子如同有“心电感应”,能使需要传输的量子态“超时空穿越”,在一个地方神秘消失,不需要任何载体的携带,又在另一个地方瞬间出现。在“超时空穿越”中它传输的不再是经典信息,而是量子态携带的量子信息,这些量子信息是未来量子通信 *** 的组成要素。

此前,IBM团队的6名工程师证明,远距传输完全可以实现,至少从理论上来讲是这样。但必须注意的是,“原对象”在此过程中将消失——因为远距传输可不是“传真机”,你原来那份“文件”是会被它销毁的。其貌似“复制”原物体的过程,实际也是对原物体的一种改变。

2009年,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联合量子研究所的科学家进行的“量子信息处理”的实验中,成功地实现了从一个原子到1米外的一个容器里的另一个原子的量子隐形传输。尽管在实验中是一个原子转变成另一个原子,由第二个原子扮演起之一个原子的角色,与“原物传送”的概念不同,但原子对原子的传输,却对于研制超密超快的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具有重大意义。

没错,远距传输并不仅在传输物体这一目标上才有价值,在达到这一目的之前,通往“圣域”的各项研究也被证明在其他多重领域大有作为。而所有的量子力学研究,甚至人类所有的科学活动,亦同此理。

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瞬时通信吗

量子力学在过去的岁月里为人们带来的成就弥足珍贵,但科学家们有理由相信,其在未来会奉献的更多。

现在,当你在手机、短信、邮件以及MSN、飞信等等诸如此类的通信工具之间徜徉时,可能以为自己已经被所谓的“瞬时通信”覆盖。实际上,你发出的声音、文字、图像都需要一点时间才能达到目的地,或长或短而已。现在的人们日常所能用到的通信方式,所需时间都极其短,但在很远的未来,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不会只限于大洲与大洲之间,而可能需要横跨星系,这就使通信时间大大的增加——譬如说,在今年8月6日,“好奇”号火星车登陆火星,传回的信号到达地球就有十几分钟的延迟。但这还只是在太阳系中地球和火星的距离,如果将距离延伸的更远,那么科学家们认为,只有量子力学才有能力真正实现“即时”的通信,无论距离多远。

使瞬时通信成为现实的关键,在于被称为量子纠缠的量子力学现象——爱因斯坦称其为“幽灵般的远距作用”,指处于纠缠态的两个粒子即使距离遥远,也保持着特别的关联性,对一个粒子的操作会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简单来说就是,当其中一个粒子被测量或者观测到,另一个粒子也随之在瞬间发生相应的状态改变。这种仿佛“心电感应”般的一致行动,已超出了经典物理学规则的解释范畴,因此才被爱因斯坦视作鬼魅。但利用量子纠缠,我们可以操纵其中一个粒子引起对应粒子的即时、相应变化,从而完成收发“宇宙邮件”的动作。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